叶敬忠教授为2024级MPA学生开展“如何开展研究”专题讲座
4 月 21 日至 22 日,为进一步提升学院MPA学生的研究能力、规范研究方法,应MPA教育中心邀请,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北京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叶敬忠教授为2024级150余名行政管理方向MPA学生开展了 “如何开展研究” 专题讲座,讲座由MPA 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孔锋主持。
叶敬忠教授首先以社会研究的经验基础为引言,强调充分调研是做好研究的根本。他指出,经验研究区别于哲学思辨,需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获取资料解决问题,并明确反对拼凑资料的“捷径思维”。谈及研究能力培养,他以指导MPA学生为例,强调“从调研设计到论文撰写的全流程训练是MPA学习的重要价值”。
叶敬忠教授结合自身及团队30年田野调研经历展开分享,从留守人口研究、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想法、乡村振兴基线调研,到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调研,以及自1996年起在易县普通村庄持续30年的定点实验,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如何从社会现象中提炼研究问题。
叶敬忠教授提出“学术无攻略,只有规律”,强调研究需遵循科学流程,系统阐释社会研究的八个步骤——研究定位、研究选题、方法论、研究方式、研究实施、理论应用、资料分析、成果撰写,并着重强调选题确定与研究开展的重要性。他指出,选题应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而非追逐学术热点。他以自身从2005年“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的研究脉络为例,说明问题意识需扎根实践。他以社会科学的研究为例,强调学科应聚焦普罗大众与边缘群体,研究者需兼具社会责任感与批判精神,避免学术工具化。在选题层面,他强调需区分研究主题与问题,从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及文献中挖掘具体问题,以“为什么研究”为导向,而非机械套用“重要性、创新性”等标准。
叶敬忠教授系统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框架与实践路径,重点阐释哲学基础、方法论体系及研究方式。在哲学层面,社会研究需兼具实证性与人文性:前者通过随机抽样、实验设计等定量手段验证客观规律,后者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方法诠释社会现象的独特意义;研究价值不仅在于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更在于通过“理解社会现实”赋予学术人文温度,如耶鲁大学校长提及的“通识教育让个体更理性地认知世界”。
叶敬忠教授进一步梳理方法论体系与研究范式,指出实证研究与人文研究构成两大核心范式:实证研究追求数据精确性与结论普遍性,通过“假设—演绎”逻辑检验理论;人文研究侧重“归纳—建构”路径,从田野调查中提炼本土理论。他特别强调,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需避免形式化,应在不同研究阶段或重大课题中审慎运用,而非简单叠加案例与数据。叶敬忠教授结合实际案例与个人研究经验讲解理论应用与阅读方法,提出经典文献阅读的8个步骤,深入浅出地分享如何进行资料分析与成果撰写。他以自身撰写论文为例,强调研究不应仅为完成任务,而应基于解决困惑、探索真理的目的,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思考与个人感悟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互动环节中,叶敬忠教授指出学术应回归“自我超越”本质以避免无效竞争,并以8万字调研术语整理、熟人网络切入法等实例展现严谨的研究准备流程。他以“大兴调研之风”为引,强调“做研究要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一理念贯穿讲座始终,成为连接理论探索与社会服务的精神纽带。
【图文/MPA教育中心 编辑/贺颖 审核/孔锋 龚利】